在战争剧《亮剑》中,李云龙曾对着两位老战友“侃大山”:两门92式步兵炮算个屁呀,这点小事儿也要向我汇报?缴获了自己留着用吧,以后注意,别拿这点小事来烦我。
这时候丁伟听了就不乐意了,那按你老李的意思,该缴获点什么,才有资格跟你汇报呢?
老李哈哈一笑:小于100毫米口径的炮,连提都不要提,飞机坦克还差不多。
其实从“晋西北三巨头”的侃大山中,我们不难体会到,实际上缴获2门92式步兵炮就已经很不错了。至于100毫米口径以上的炮,那实际是更了不得的。因为过于夸张,所以也就是在酒桌上说说就罢了。
不过我们结合后文来看,大于100毫米口径的炮老李倒是没有,但大名鼎鼎的“意大利炮”那还是真的有。
当然了,这个所谓的“意大利炮”也只是剧情安排,实际上当时部队缴获了这一级别的火炮,那么自己是操弄不了的。
因此部队缴获了75毫米口径的山炮之后,都是上报,统一集中到总部/军区炮兵部队中才能发挥威力。
大家可能觉得这个有些夸张了,其实这一点都不夸张。
因为炮兵是技术兵种,直到今天也是如此,在当时的那个年代,更是如此。普通步兵是无法操作好山野炮的,甚至说就连92式步兵炮这一级别的火炮,当时一般也不会留用于步兵部队,而是集中到上级机构专门抽调人员,集中资源保障,才能发挥威力。
在整个抗日战争中,我军缴获的火炮比较值得一提的多是75毫米口径山炮和70毫米口径的步兵炮。至于说100毫米口径以上的重炮,因为缴获了也难以带走,所以这个我们是没有装备的。
1940年时全军曾统计实有炮数,其中山炮38门,平射炮9门,迫击炮156门。在山炮中,大部分都是集中于总部炮兵团,其余各军区分别只有数门。而且在这一统计中,极有可能还包含破损山炮。
在之后的作战中,由于缴获困难、陆续出现损耗,再加上弹药补给不易,机动也非常不便,所以总部炮兵团便撤回了后方,后来以炮兵团的家底成立了著名的延安炮校,主要用于培训人员了。
1945年抗战胜利时,炮校所属山炮8门,92式步兵炮2门,另外留守陕甘宁的部队还装备有少量山炮、迫击炮。
1945年抗战胜利时,山东军区所属部队装备6门山炮、3门平射炮、2门机关炮、94门迫击炮;120师所属部队装备7门山炮、2门机关炮、16门迫击炮;129师所属部队装备6门山炮、1门平射炮、1门步兵炮、63门迫击炮;晋察冀军区所属部队装备1门山炮、43门迫击炮;新四军装备1门山炮、8门平射炮、1门高射炮、105门迫击炮。
由以上装备情况来看,75毫米口径的山炮基本上就是当时我军最为“重型”的火炮了,实际各部所谓的炮兵大多还是装备迫击炮。
不过上述提到的迫击炮基本都是82毫米口径级别的中口径迫击炮,也有少量大口径迫击炮,至于50毫米口径的小炮/掷弹筒,应当是不在统计之列的。
值得注意的是,在抗战中八路军的胶东兵工厂曾自制过100毫米口径的迫击炮;另外冀中部队的部分基干是吕正操将军的东北军第691团,该部原装备有150毫米口径的重迫击炮。
所以要说八路军在抗战中装备的最大口径的炮,超过100毫米口径者倒还真的存在过。不过后续由于弹药补给不易,这150毫米口径的重迫击炮显然是没有用到最后。
而胶东造的“十生地迫击炮”在抗战中的产量也不多,当时主要还是制造75/82毫米口径迫击炮及炮弹,这一级别的迫击炮基本就算是当时我军最为可靠且具备相当威力的武器了。
在了解了这个现实之后,我们再去看老李所说的“小于100毫米口径的炮,连提都不要提”该是怎样的玩笑话了。
实际上100毫米口径以上的炮,别说在我军这边极其稀有,就是在国军那边,也是不太充裕的。
在全面抗战时的国军独立炮兵部队中,100毫米口径以上的火炮也不多。著名的德式150毫米榴弹炮,整个国军中也不过是2个团。
此外中央军机动炮兵部队中还有2个团装备105毫米口径榴弹炮,2个团装备150毫米口径榴弹炮,其余的也是装备100毫米口径以下的山野炮。
而在拥有相当大规模独立炮兵部队的晋绥军中,其主体是75毫米口径的山炮,105毫米口径的山炮只有一小部分,而150毫米口径的榴弹炮,也就试制出了2门,不具备实战意义。
在抗战中期,国军大口径火炮战损/遗弃了一批,同时又得到了一批苏联援助的115毫米口径榴弹炮,但总体上重炮兵与日军差距是越来越大的。
抗战后期,国军得到了美式武器援助,其中包括155毫米口径榴弹炮和105毫米口径榴弹炮。
据1945年6月时的国军实力统计,其中重榴弹炮82门,这包括36门美式155毫米榴弹炮以及国内残存的德式150毫米榴弹炮及日式/仿日式150毫米榴弹炮。此外另有轻榴弹炮158门,这主要是美式105毫米口径榴弹炮以及国内残存的105/115毫米口径榴弹炮。
轻重榴弹炮的总数当时是240门,这个数量乍一看还可以,但是其中大部分都是驻印军的装备。
驻印军当时有三个榴弹炮团,即装备有108门榴弹炮;另外新1军和新6军的军属榴弹炮营还各自装备12门炮,所以说当时全部国军装备的重炮,一大半都在驻印军中。
而且此时滇缅路已经打通,有一部分火炮能够运输进来,此前实际运抵的榴弹炮更是屈指可数。
因此在整个抗战中,国军实际使用美式榴弹炮作战的机会反倒不多。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国府的兵工厂中也曾制造/改造过重迫击炮,包括120毫米口径和150毫米口径两种。在上述的实力数统计中,150重迫击炮的数量即有108门。
认真地说,这也算是当时国军部队装备的口径在100毫米以上的火炮了。同样,国军接装的M2式4.2英寸重迫击炮也属此类。
相较于八路军的火炮状况来说,国军的重炮至少是有一些,但比起日军来还是要差不少。
在日军的火力配系中,92式步兵炮装备在步兵大队级,75毫米口径山炮装备在步兵联队级,在步兵师团属的炮兵联队中,则装备有数量更多的山野炮及部分大口径榴弹炮。在日军的独立重炮部队中,则装备口径更大的榴弹炮、加农炮。
但是请注意,在日军装备中100毫米口径以上的炮其实也没有太多。
据1941年时日军华北方面军的实力数统计,其全军有十榴40门、十加5门、十二榴11门、十五榴35门、二十八榴2门。
相较于不足百门的大口径加榴炮,华北日军装备的山野炮则超过了700门,步兵炮近500门,掷弹筒近6000具。
如果我们往前再看看八路军在1940年时的全军火炮武器数,就不难体会双方当时技术装备相差之大了。甚至说日军华北方面军光是缴获国军的山野炮、迫击炮都要比我们实际装备的多很多。抗战之艰难,由此可见一斑。
所以当李云龙拿出缴获的“意大利炮”用于攻城时,几乎都可以说是全剧的高潮了。因为这一级别的武器,且不论装备于独立团的合理性有多强,的确已经是当时我军手里威力最大的兵器了。
至于说100毫米口径以上的炮,老李后来有没有见识过,那还是真有的,只不过见识的就是美式榴弹炮了。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