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一个著名的典故洛阳纸贵,说是汉代的左思写了一篇《三都赋》,文采斐然,才气纵横,引得大家争相传阅,以至于印刷太多,连原材料都紧张,纸价暴涨,导致洛阳纸贵。
很多人很羡慕,左思一文成名,身价暴涨,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左思的《三都赋》写了整整十年。在他写《三都赋》之前,当时的文坛大家陆机也来到了洛阳,准备着手写《三都赋》,听到不名一文的左思也要写,不仅非常鄙视,他给自己的弟弟陆云写信说:洛阳这里有个粗鄙的人,不自量力,也要写《三都赋》,等他写好了,我就用来盖我的酒翁(此间有伧父,欲作《三都赋》,须其成,当以覆酒瓮耳。《晋书·文苑列传》),等到左思《三都赋》写好,陆机看到后叹服不已,就将辍笔不写了,留下了陆机辍笔的典故。
为什么三篇文章,聊聊几千字要写了整整十年。我想可能有三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因为左思务求一鸣惊人,因此雕琢词句,一改再改,精益求精,为了记录下一瞬而逝的灵感左思在家中四处都摆上纸张和笔,一旦有灵感,马上记录下来(“门庭籓溷,皆著笔纸,遇得一句,即便疏之”)。可见《三都赋》的词句是多年积累锤炼而成,非一时之功,这也左思的《三都赋》能力压陆机的原因之一吧。
第二个原因:受时代的限制,左思的《三都赋》所需的材料收集非常困难,袁枚在《随园诗话》中写道因为晋代没有类书等工具书,要写一篇涉及广泛、只是众多的文章,必须博览群书、一个一个考证收集,才能动笔(“古无类书,无志书,又无字汇,故《三都》.《两京》赋,言木则若干,言鸟则若干,必待搜辑群书,广采风土,然后成文。),《晋书·文苑列传》记载为了能博览群书,他专门去做了秘书监这个小官(自以所见不博,求为秘书郎)。中国自汉桓帝延熹二年(159年)开始,就设置了秘书监,是专门掌管国家图书收藏和校理的机构,中间一度被废,后来曹操又将其恢复,到西晋,成为一种常制。秘书监的负责人叫著作郎,著作郎下面还有秘书郎,左思那个时代,秘书监部门下设四个秘书郎,分别掌管四类不同的书籍。所以做了这个官,他就有大量的图书可以查阅。
第三个原因:左思只是一个文学新丁、无名小卒,他写一篇文章谁会去看,这也是陆机对他不屑一顾的原因。所以《三都赋》刚写出,非但没有洛阳纸贵,简直是洛阳没人知道。他于是请当时权威和名家太子中庶子皇甫谧、中书著作郎张载、中书郎刘逵为他的《三都赋》分别作序,名士卫权为《三都赋》做了《略解》,经过这些人的评价,《三都赋》立马身价百倍,争相传阅,洛阳纸贵的神化就此诞生。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