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大秦帝国之裂变》中的公叔痤和卫鞅剧照
公元前361年,魏国庙堂三朝元老,公叔痤在悲凄的叹息声中怅然长逝,空留下让后世唏嘘哀怨的无限遗憾。
他忠实的门下中庶子卫鞅默默地在长满野草的陵园为其守陵。虽然曾经征战沙场的战马铠甲还在,可谁又能纠缠得清这位元老的一生功过与庙堂恩怨。
当然,如果站在偷窥历史的拐角,当时不光是死了公叔痤,其实,大魏国已经跟随着死亡了,只不过是暂时死而不僵而已。
在当时列国,他被誉为有相人之能,一生历经无数次风云变幻,刀光剑影,危难之时帮助魏公子罃登上君位,免魏差点灭国。虽有理政之才能,怎奈气量小,看重私利,嫉贤妒能,善于算计。早年用手段逼走“兵圣”吴起,独揽大权。相中卫鞅,却一直将其雪藏边缘化在身边,让乾坤大才卫鞅不能施展抱负,服务于魏国朝堂。其实,他所有的一切算计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为了自保自己的相位不被人抢了去。
的确,他精于算计,他一生什么都算计到了,就是没有算计到,秦魏少梁大决战之时,他堂堂一国主帅竞被秦虏了去。奇耻大辱啊!只是他到脸皮厚没有气的吐血,反而是把他的王上气得差点背过气去。
而此时,对于他而言,曾经的风光和无奈都不重要了,真应了那句话:
生前富贵草头露,
身后风流陌上花。
一切皆是过眼云烟。只是不知他到了阴曹地府是否还记得他曾经的圆滑算计?
魏国~列国争雄的“送财童子”
在烽烟四起,百家争鸣的战国时代,明君强臣,君臣一心,互不猜忌,才可以让国家国力强大,威震四方。反之,国遇贤君则强,遇平庸则弱,遇昏聩则亡灭。
就在魏国刚刚成为列国霸主的时候,整个魏国庙堂就飘飘然了。自古以来,人们对门第观念根深蒂固,一旦位高权重,自然就会蔑视缓待人才,把世族宗亲看得比较重。正是这种上行下效 之风,才导致魏国庙堂经常将相不和,其结果就是让国家白白流失了诸多精英天才。
跨境剿灭国中之国~中山,急于扬名立威,暴露国家实力,引来列国妒恨。
兵圣吴起(前440~前381年)
吴起(公元前440年-前381年),男,姜姓,吴氏,名起,卫国左氏(今山东曹县)人。战国初期军事家、政治家、改革家,兵家代表人物。与兵圣孙武并称“孙吴”。魏国立威之时,如果没有吴起 精心用兵谋划,魏国在初期的战国就虎虎生威不起来。吴起的悲哀在于不擅长经营人际关系,不深谙揣摩上意,不懂得隐忍蛰伏低调。本来已身居高位,功高震主让人猜忌生疑,还不知进退和田文争相位,命中再遇上个伪君子小人公叔痤,没把性命搭在魏国就已经万幸了。至此,魏武侯借将相之争逼走战神,魏国在列国军事上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神话破灭,风光不再。
王志飞饰演的乾坤巨才卫鞅影视形象
先秦法家代表人物
商鞅(约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姬姓,公孙氏,名鞅,卫国顿丘(今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梁庄镇)人。战国时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卫国国君后代。
辅佐秦孝公,积极实行变法,使秦国成为富裕强大的国家,史称“商鞅变法”。政治上,改革了秦国户籍、军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区划、税收、度量衡以及民风民俗,并制定了严酷的法律;经济上,主张重农抑商、奖励耕战;军事上,统率秦军收复了河西之地,赐予商于十五邑,号为商君,史称为商鞅。
曾身居魏国庙堂高位的公叔痤只所以厉害,让人生畏,是因为其一生PK的都是大神级别的顶级对手。先是不动声色的巧设妙计逼走战神吴起,可以说天衣无缝,击败政治对手于无形之中。再就是用政治诛心做推手,掣肘磕绊搅得军事全能骁将庞涓大权旁落,无法取得魏王信任,以至于最后还让魏王收回了兵符。虽然说庞涓在马陵之战中死于非命是其嫉贤妒能的性格决定的,但公叔痤在这其中推波助澜的作用是跑不掉的。兵圣孙膑孙伯灵在魏国惨遭庞涓陷害的遭遇,做为在魏国耳目众多,庙堂举足轻重的政界大佬,公叔痤不可能没有得到情报。唯一的解释就是,有一个庞涓就弄得自己焦头烂额,疲于应付,还能再留一个更强劲,更难对付的孙膑。最好的办法就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乐得看两虎斗智斗法,自己躲在黑暗的角落得意冷笑。
杜雨露饰演的公叔痤影视形象
公叔痤一生的厉害之处是损害国家的利益到了极致,却让君王无法说出来不是。战场上做了俘虏,眼看生还无望,却能侥幸死中得活,堂而皇之回归庙堂。尤其是关于对卫鞅的举荐存留,让人厌恶诟病。可就是这样一个人物竞能善始善终,不由不让人唏嘘称奇。
《战国策》曾这样记载:“秦果日以强,魏日以削。此非公叔痤之悖也,惠王之悖也。”
影视剧《大秦帝国之裂变》中庞涓现象
庞涓
战国初期魏国名将
庞涓(?—前341年),战国初期魏国名将。
魏惠王二十八年(前342年)魏国进攻韩国,次年齐救韩,采用孙膑策略,直趋魏都大梁,旋即退兵,诱使兼程追击,在马陵(今山东范县西南)中伏大败,涓智穷,大叹“遂叫竖子成名”,自刎而死(一说被乱箭射死),史称马陵之战。
纵观魏国名将庞涓,拜对了师门,绝顶聪明,天赋军事奇才。本来可以成为魏国威震列国的定海神针,只可惜刚愎自用,无容人之雅量,庙堂内不甘存留竞争对手,容易走极端,剑走偏锋,同师门的师兄弟孙伯灵都敢设计陷害,痛下杀手,怎能不给魏国庙堂带来灭顶之灾。可以说在成了列国臭名昭著的小人后,不深刻反省自己的过错,还想对乾坤巨才卫鞅再来个孙伯灵第二,真是利令智昏,让人不齿。庞涓的能力的确不错,怎奈只有心里能装下天下,才不至于落个悲惨下场。
庞涓的灭秦分秦战略的确让人倒吸一口凉气,令秦胆寒。
孙红雷饰演的孙膑影视形象
孙膑
战国时期齐国军事家
孙膑(生卒年不详),男,其本名孙伯灵(山东孙氏族谱可查),出生于阿、鄄之间(今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北),华夏族,孙武后代。中国战国时期军事家。
曾与庞涓为同窗,因受庞涓迫害遭受膑刑,身体残疾,后在齐国使者的帮助下投奔齐国,被齐威王任命为军师,辅佐齐国大将田忌两次击败庞涓,取得了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的胜利,奠定了齐国的霸业。
魏国是孙膑一生的伤心地,其之所以被庞涓设计陷害,皆因秉性太过善良,对小人疏于防范。通过在魏国的遭遇,定不会再轻易相信别人。从民间流传其老师鬼谷子在他下山之前送给其关键时刻打开锦囊的叮嘱情形来看,鬼谷子早已看明白庞涓要加害于他而不向其言明,说明鬼谷子早已看透了人世间的凶险和无奈。孙膑留给后世的“田忌赛马”、“围魏救赵”引申的“桂陵”、“马陵”之战,今天看来其到不是真正为了成就齐国霸业,而皆有可能是复仇。当然孙膑应该不会是个小肚鸡肠的人,大概是看透了人世间的世态炎凉吧。如若不是,怎么会在“马陵之战”后,战国历史上再也找不到有关其的只言片语的文字记载。有人说 ,孙膑功成身退隐居了。试想,齐国的霸业刚刚起步,人心的贪婪和险恶,像孙膑这种顶级军事奇才,齐国怎么会轻而易举让孙膑全身而退。虽然孙膑善于谋划,但生逢乱世,行动不便,加上当时齐国发生了内乱,孙膑很难不参与其中。很有可能孙膑被杀了,但念其对齐国霸业的功劳,齐国保全了孙膑的名声。
关于这一点,刘向曾表述“卒至苏秦、商鞅、孙膑、吴起、李斯之徒以之其身,而诸侯及秦用之,亦灭其国。”
《幼学琼林》中说:“孙膑吴起,将略堪夸;穰苴尉缭,兵机莫测。”
孙膑像
孙膑作为一个战国享誉列国的顶级军事家,帮助成就齐国的称雄霸业,的确了不起,让人赞颂。尤其是他的军事理论著作《孙膑兵法》对后世影响深远,是宝贵的文化财富。
电视剧《大秦帝国之崛起》中公孙衍形象
公孙衍
纵横学派的代表人物
战国时期政治家
公孙衍(生卒年不详),男,名衍,战国时期魏国阴晋(今陕西省华阴市东)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家、纵横战国时期纵横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主张诸国合纵抗秦。
公孙衍在列国应该是一个比较特殊的人物。
其虽然是魏国人,却首先入秦国庙堂,得秦王嬴驷赏识。公孙衍是秦自商鞅后第二位文韬武略皆通的大良造,外交能力超群,一生是张仪的政治对手。
在其担任秦国大良造期间,曾先后多次率军在河西征战,收复被魏国占领的大片河西土地。
公元前330年,公孙衍统帅秦军在雕阴之战中大败魏军,斩杀主将龙贾及魏军8万余人,为秦打通东出逐鹿中原通道,立下旷世奇功。
尽管公孙衍后来因秦王嬴驷疑猜离开秦国,在魏、韩任相,并致力于合纵抗秦,怎奈每每无功。其反复无常的丧失立世原则,让人无法理解。在韩、魏公孙衍与张寿有积怨,田需又与其不和,于是田需就派人刺杀了张寿嫁祸于他。魏王怒,遂诛杀公孙衍。
影视剧中张仪形象
张仪(约公元前378年~公元前309年),魏国安邑人(今山东万荣县王显乡)人。出身魏国贵族,是战国时期著名纵横家、外交家,被誉为“天下贤士”。其师从鬼谷子,善权变和连横之术,有雄辩之才,口舌之能可以抵得上百万雄兵而让天下人畏惧。曾两度拜秦相,为秦逐鹿中原立下不可磨灭的功劳。
影视剧范雎形象
范雎(生年不详~公元前255年),魏国芮城(今山西芮城)人。战国最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军事谋略家、战略家,战国后期秦国著名宰相,秦始皇能统一六国,一统天下,其提出的远交近攻,蚕食诸侯的国策战略,为秦逐鹿中原奠定乾坤。
范雎相貌平平,怀揣治国政治大才。虽身为魏人,可惜魏国却容不下他。其是列国名人里的巨匠天才。
秦国名将魏章像
魏章
生卒不详,魏国人。得张仪引荐入秦,曾任左庶长,是秦国最骁勇善战的名将。
公元前312年,率秦军在丹阳之战中大败楚军。俘虏了楚国大将军屈匄及裨将军逢侯丑等七十余名将领,并斩杀8万楚军,为秦夺得汉中600里之地。
秦武王继位,因武王不喜欢张仪故魏章一同被逐出秦国后,再无消息记载。
燕国名将乐毅像
乐毅
生卒不详。战国后期杰出军事家。中山灵寿人,魏国名将乐羊后裔,曾任燕国上将军和相国。
公元前284年,乐毅统帅燕国等五国联军攻打齐国,英勇善战,势如破竹,连克70城,创造以弱胜强的经典战例。
魏缭
生卒不详。春秋战国兵家“四圣”代表人物之一。魏国大梁(今河南开封)人。
公元前237年,即秦嬴政十年游学入秦,得到秦王嬴政赏识,被任为国尉。其师从鬼谷子,精通军事,主张“兼并广大,以一其制度”为秦一统天下立下汗马功劳。其为秦王嬴政制定的统一战略:
笼络燕齐,稳住魏楚,消灭韩赵。毋爱财物,贿赂豪臣,以乱其谋。
著有《尉缭子》十二篇,其军事理论影响后世深远,让人敬畏。
战国非常有意思,人才济济,军政大才层出不穷。列国当政者随便赏识重用一个,便能安邦定国,威震天下。也许是人才太多了吧!列国却又不珍惜,用者拜将拜相,弃之豪不怜惜,大概是人心多变难测吧!?上面这些乾坤巨才都和魏国多少有些渊源,但凡魏国能慧眼识才,把其中一个旷世奇才用好了,魏国的霸业也不至于会衰落。
很奇怪,这些贤才名士在魏国不显山不露水,表现平平,得不到赏识,一旦流落他国便全都成了顶级巨才,所以难怪当时列国戏称魏国为送才童子。
一个最著名的战略家(魏缭)
三大顶级名相(商鞅、张仪、范雎)
五大战神级别顶级名将(吴起、孙膑、公孙衍、魏章、乐毅)
的确,从人才战略上来重新评价魏国的缓待匠才,是不是把一手好牌打的稀巴烂。
魏国鼎盛时期形式图
三家分晋之后的魏国,经过两代国主的励精图治,侵略扩张,国土面积的确增加了不少。但不管怎么图谋,位置却很尴尬。典型的四战之地,估计魏国人晚上睡觉都会被噩梦惊醒。为什么?原来一睁开眼四面八方都被包围着,全是列国虎视眈眈的眼睛。俗话说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魏国周围,地四平,随时就是战场,而且飞地不少,四分五裂的态势,稍有不慎就会成别国的腹中餐。黄河大拐弯虽说是天堑,但河对岸是虎狼秦国,南面越过中条山及黄河就是秦、楚、郑争强斗狠的犬牙交错拉锯之地,北边是赵国,东边是韩国,可再险峻的山川地形,也无法阻挡别国的觊觎之心和窃取图谋。
魏身处列国腹地,如被困在荆棘蝶缠之中,按住了手脚。所以,魏国在既定国策上向西把发展目标指向了秦国,和周边邻国尤其是三晋联盟加强团结 ,免得战火烽烟四起,成众矢之的。
可惜,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天选之国魏国运在一场场的失败和危机中风雨飘摇而衰败不息。
前383年,赵国涉足中原兵伐卫国。魏、赵晋阳之战中首次火拼,三晋联盟瓦解,也是魏国战略上的最大败笔。
前378年,中山国复国,魏丧失控制权。
前377年,魏与中山桓公战于浍水大败。
前370年,魏发生君位争夺内乱,赵、韩借机图谋弱魏灭魏。
前369年,赵、韩联军举兵功安邑(今山西夏县),魏军大败。
前364年,魏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彻底掉进战国诸侯狼窝,霸主风光渐渐不再。
前362年,魏、秦河西大战中,魏军主帅公叔痤被掳。
前354年,秦偷袭河西少梁,并占之。
前353年,魏上将军庞涓在桂陵之战中战败。
桂陵之战态势图
前343年,孙膑率齐军围大梁,后在马陵设伏,消灭魏军精锐10余万人,并射杀上将军庞涓和俘虏太子申。至此,魏实力严重削弱,从大号强国沦为了二流强国。
前340年,魏、秦大战,魏军大败。主帅公子卬中计被俘。
前330年,魏被秦军在雕阴之战中击败,斩杀主将龙贾及魏军8万余人,尽失河西之地。
雕阴之战态势图
前318年,三晋及燕、楚联军在函谷关攻秦大败,被斩杀8万2千余人,魏军精锐尽失。
前294年,秦军大将白起在伊阙(今河南洛阳龙门镇)歼灭韩、魏、东周联军24万余人。联军精锐损失殆尽,再也无力回天抗秦。
前257年,信陵君让朱亥用铁椎杀魏国名将晋鄙,窃兵符救赵。
前225年,秦国大将王贲以水淹之计攻破大梁(今河南开封),魏王假降,魏亡。
魏国从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晋被周武烈王封为诸侯,到前344年魏称王,先后东败于齐,西丧秦地七百余里,南辱于楚,期间不断割地赔款求和,受尽屈辱,至前225年为秦所灭,共历经179年。
战国七雄中的秦、魏最大的不同:
魏在多年与秦在河西大战中居安思危的反思是正确的,但不能成惊弓之鸟,为避免受秦、赵攻击,急于迁都大梁,本想以此为中原称雄之定海神针,不想从安邑离了虎口威胁,却不想掉入齐国称霸的练拳场动弹不得,渐渐失去主动权。
而秦则不同,从雍城(今陕西宝鸡)先迁于栎阳,定河西,平西面戎狄十二国,再审时度势,最后定都于咸阳,成虎踞龙盘,气吞山河之雄霸天下之势。
所以说战略眼光不同,结果自然天壤之别。
魏国称雄的悲伤,也是列国的生死劫难,是天意还是人为乎,到今天现实和历史的羁绊回忆,怎能不让人正视与深思。
暂无评论内容